黑政发〔2014〕31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浏览量:时间:2021-02-07 13:25:29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黑政发〔2014〕31号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要求和部署,加快推进我省气象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气象在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服务民生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气象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水平,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面向需求、服务引领,政府主导、集约发展,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的原则,健全气象法规标准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努力构建具有龙江风格、地域特色明显的气象现代化格局,为保障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二)工作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开放有序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和先进完善的现代气象管理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持续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气象整体实力实现国内同期中上等水平,一些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推进行业气象协调、同步发展。其中,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8%,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达到95%,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人工增雨(雪)能力达到48亿吨,人工防雹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公里。

二、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三)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和“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健全气象灾害预警社会应急联动响应机制,进一步加强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强化森林防火扑火气象保障机制。全面实施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强化对主要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推进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转移机制,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保险制度。

(四)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及传播能力。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标准和管理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预警信息快速发布、传播和运行管理制度。建成横向联接政府各有关部门,纵向贯通国家、省、市、县,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增强气象对农林业病虫害、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雾霾天气等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保障能力。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形成覆盖不同地域、面向不同群体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立体网络。

三、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五)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各级政府要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新型公共气象服务运行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促进公共气象服务集约化、品牌化发展,积极培育气象服务市场,改进气象服务提供方式,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气象服务的活力,发展气象服务相关产业,发挥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城镇气象服务智能化,提供精细互动的惠民智能气象服务。改进和丰富气象科普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六)提升气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能力。提高针对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农业气象保障能力,努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提升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定量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春季土壤墒情、第一场透雨、春播期晴好时段以及夏季作物生长期雨、热、光照、强对流天气和秋季初霜冻、秋收关键期等农业气象指标体系的预报分析,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组织开展按照不同积温带制作农业气象产品,努力实现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精细化。开展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服务。建立省、市、县一体化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构建省、市、县三级农业气象业务布局和延伸至乡、村的五级服务布局,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七) 强化重点领域气象保障服务。在做好气象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针对林业、水利、交通运输、电力、环保、旅游、保险及空气污染、城市供排水、清冰雪、供暖节能、消防等重点领域,不断提升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加强城市气象服务和高影响天气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构建城市气象服务联动体系。进一步拓展专业服务领域,培育专业用户群体,努力促进若干重点领域专业服务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推进与俄罗斯毗邻地区联合开展气象防灾减灾。

(八)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积极推进哈尔滨、大兴安岭和黑河飞机增雨保障中心建设,并增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机动能力。强化省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省、市、县三级作业指挥平台功能,实现指挥、作业全程自动化。进一步开展地面作业站点标准化建设,改善人工影响天气基础条件,形成覆盖我省重点农、林区的小型天气雷达网络,提高作业指挥能力。

(九)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立气候变化监测系统,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库建设。开展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等的影响评估,提高极端气候事件变化预估能力,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服务。建立和实施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推进重大工程、城乡规划以及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多层次普查和评估,提高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

四、加强预测预报体系建设

(十)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度。完善综合应用多种资料和技术方法的天气预报技术。强化区域数值模式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提高效益。提升暴雨(雪)、冰雹、大风、寒潮以及雾和霾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时效。优化气象预报业务布局,开展精细到城区、乡镇和重点区域的天气预报。加强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定量降水估测和气候影响定量化评估业务系统建设,提高系统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

(十一)提升专业气象预报能力。进一步提高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预报能力。完善精细化、定量化、针对性和指导性强的林业、水利、交通运输、旅游和环保、健康气象等专业气象预报。强化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警,与环保部门联合开展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业务。完善省、市、县三级一体化专业预报业务流程,强化上下一体的灾害性及强对流天气预警专业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加强专业预报产品检验评估系统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平台建设。

五、加强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和信息装备保障体系建设

(十二)优化调整气象观测站网。统筹规划气象观测站网,优化观测站网布局,提高时空分辨率和观测精度。建成布局科学、技术先进、运行可靠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以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运输、环保、旅游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强降水监测系统和局地警戒天气雷达系统。建设以雾霾、重污染天气观测为重点的环境气象监测系统。

(十三)提高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在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伊春、七台河5个城市开展综合气象观测自动化建设工作试点,并逐步在全省推广。在国家级气象台站、行业重点台站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双套地面气象要素自动观测系统。开展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自动化试点并在全省推广。升级改造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并利用风廓线、辐射、温室气体等自动观测站网,构建适应自动气象观测的工作平台。加强气候系统观测,建设太阳能观测网。注重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

(十四)提高气象信息网络支撑和装备保障能力。升级改造全省气象行业主干通信网络,实现观测资料实时收集传输。建设先进的气象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实现实时气象数据在线存档处理。提高气象数据的标准化和共享水平,实现气象与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地震、保险以及农垦、森工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应急会商。加速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建立省、市、县高清会商系统,完善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业务。进一步完善气象装备保障体系,探索建立社会化保障机制。

六、保障措施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气象现代化建设推进协调机制,落实各项主要任务,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省气象局要组织制定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十六)健全气象法规体系。加快推进地方性气象法制建设,健全气象制度体系,重点围绕农业气象、林业气象、防雷减灾等完善地方标准。建立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的省、市、县气象行政执法体系,依法严格管理和查处从事非法气象探测活动等行为。

(十七)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将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继续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按照事权划分,建立和完善与气象事权相适应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十八)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重点加强气象预测预报预警、农业与生态气象、大气环境等领域关键应用技术的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富锦气象保障现代农业发展试验基地、五营生态气象站、省雷电灾害实验室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建设,有效发挥在科技创新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围绕省级特色领域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健全地方气象机构,合理安排人员编制。完善气象领军人才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2014年12月5日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angelgibson.com/policy/102889.html

本文关键词:黑龙江省

最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