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5年1月进出口远逊於预期 衰退式顺差创纪录

来源: 时间:2015-02-09 11:29:00

中国海关周日公布的2015年1月外贸数据远逊於市场预期,当月出口同比下降3.3%,为10个月低点;进口同比减少19.9%,为2009年5月以来最低;贸易顺差为600.3亿美元,创纪录新高。海关新闻稿称,1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8.6,较去年12月下滑1.5,连续第四个月下滑,预示今年一季度以及二季度初出口仍然面临下行压力。

~~~~~~~~~~~~~~~~~~~~~~~~~~~~~~~~~~~~~~~~~~~~~~~~~~~~~~~

主要数据:

*1月出口同比下降3.3%(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为增长6.3%)

*1月进口同比下降19.9% (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为下降3%)

*1月贸易顺差600.3亿美元 (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为489亿美元)

以下为分析师评论: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 李慧勇:

总体看外围不确定性加大,影响外贸经营活动,一是增长的不确定性,二是货币的不确定性,做对外交往时,需求看不清楚,货币动荡加大,肯定会偏谨慎一些。

第二是国内需求实在太弱了,以进口为代表。按道理讲大宗商品价格跌价,进口应大幅增加,这样才是中长期有利的决策,不进口说明一种情况:没有需求。结合前期公布的PMI数据以及三年来的第一次降准,说明一季度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压力大的原因从国内看主要还是实际利率过高,只有降息才能有效降低融资成本,降息越早越好,一年期存款利率可以降到2%左右。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研究部高级经济学家 章俊:

出口增长低於预期,从侧面印证最近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贬值的必要性。除美元之外的其他主要货币最近大幅贬值使得人民币在一揽子的有效汇率上显着升值,对本来就饱受外需疲弱和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出口行业雪上加霜。

虽然近些年出口对GDP增长贡献在下降,但整个出口部门对就业以及国内相关行业的拉动效应还是相当大的,因此今年如果经济增长要维持在7%左右的水平,出口增长不能失速或者断崖式下跌。

进口增长下降幅度超预期,说明国内需求疲弱,和之前公布的1月份PMI相印证。进口增长下跌幅度大於出口,带来贸易顺差上升,这种“衰退式的贸易顺差”而且导致 GDP中的净出口贡献增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拉高GDP数值,但其实这不是反映经济向好的指标。

--交行资管中心研究员 陈鹄飞:

进口持续不振反映内需疲弱,顺差衰退性创纪录多增则进一步推升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从而反过来抑制出口的增长。

在进口通缩风险持续增大、BIS实际有效汇率被动劲升的内外形势下,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亟需调整,通过对内适时启动不对称降息的结构性放松、对外相机拓宽人民币汇率波幅,既可有效缓解工业经济实际利率运行偏高的压力,从而降低工业融资成本;又可切实缓解BIS汇率升值压力,割裂境外资本套利套汇预期。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温彬:

进出口数据大幅低於预期,反映经济下行压力重,增长动力不足,是当前宏观经济特徵的体现。结合PMI和外贸数据,反映经济增长内外动力都不太足,外需方面全球经济较弱加上人民币被动升值,出口拉动有限,同时国内投资工业疲弱,内需不足。

去年下半年开始进口下行压力大,固定资产投资创新低,工业生产疲弱,对大宗商品进口需求持续萎缩,而且商品价格也在下降。从这次数据看包括原油、铜材进口量都在收缩,反映内需不旺的状态。

出口方面三四季度过於乐观,全球经济整体分化,美国经济略好,欧日及新兴市场经济放缓,也会影响中国出口增长,从区域来看,美国增长,在全球经济中起到拉动作用,而欧洲和日本增长都下降,除了欧日经济增长乏力且在通缩边缘之外,人民币被动升值导致出口欧日的商品变贵,汇率也是制约因素。

对今年出口预期不太乐观,虽然类似1月的负增长有阶段性季节性因素,但估计今年整体出口在5%以内,主要原因是外需动力不足,各国货币竞争性贬值而人民币汇率整体稳定。

在政策方面,短期一方面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还要突出松紧适度,近期的降准可能只是第一步,预计二季度降息降准的措施还会继续出台。中长期要通过创新、改革红利释放进一步激活内需增长动力。

--中信建投证券 黄文涛:

外需不力出口低迷,进口速降内需乏力,货币政策须早对冲。

外需总体不力和本币对非美货币大幅升值是出口倒退的主因;其中对欧洲和日本均负增长,前景并不乐观。国内需求乏力,1月进口同比暴跌,经济有内外共振走低之嫌。虽1月顺差再度扩大,但仍需货币政策及早放松,以应对单顺差时代外汇占款萎缩和基础货币无源之困。通缩风险和金融风险是今年两大风险,都需要宽松货币政策及早、进一步兑现。债市因此而受益,小牛争春进行时。

--国泰君安宏观 任泽平/韦志超:

出口大降呼唤人民币贬值,进口大降呼唤政策宽松。

实际有效汇率过强,出口下滑。春节错位本应大幅提升1月出口增速,而最终季调后出口同比仍只有-1.3%,环比-10.5%,说明出口非常弱;实际有效汇率过强可能是主因。对美出口仍为正,对东盟出口保持两位数正增长,而对欧日均为负,对日出口接近-20%,对俄出口接近-40%,近期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和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明显。对汇率敏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同比均由正转负,且部分产品降幅百分比达到双位数。全球经济疲弱可能也是一大因素,韩国出口也大幅走低。

价格效应和内需疲软导致进口大降。大宗商品价格在2014年普降,特别是铁矿石和原油价格腰斩一半,导致进口金额大降;按照数量计算,大宗进口也小幅回落,内需不振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企业补库动力不足。

进出口大降呼唤政策宽松和人民币贬值。在新一轮全球货币战争背景下,如果中国央行继续逆势维持人民币强势,出口部门势必受损;2015年价格效应几乎贯穿全年,且经济复苏仍需时间,进口低迷将维持一段时间;受进口大幅下降影响,未来商品贸易顺差将在原来高位下进一步攀升至月均约600亿美元的高位。

--华泰证券宏观俞平康,孙峥:

进出口波动加大,不变的只有衰退性顺差。

1月份进出口贸易双降,贸易顺差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同比下降3.3%,是去年4月份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进口同比下降19.9%,是2009年5月份以来的最低值,进出口双降与前几日公布的PMI分项指标吻合,贸易顺差创纪录新高600亿美元。考虑到1月份进出口数据波动往往较大,季节性调整后进出口同比分别下降1.3%和14.5%,出口阶段性走弱,进口则降幅显着。

按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进出口全面下滑。一般贸易进出口下滑有一定的高基数的原因,去年同期该指标均处在20%左右的增速水平,这与去年年初虚假贸易抬头有所关联,而去年四季度以来对於虚假贸易的挤压使得今年年初这一效应消失;加工贸易继续恶化,这与我们的判断一致,在经历过去年9、10月份昙花一现的增长后,加工贸易有所放缓,未来这一贸易方式的增长仍是“以出为进”,全球经济的基本面偏弱和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很难支撑其出现显着反弹。

按国别来看,对美国、东盟和台湾地区进出口贸易表现相对较好,其他地区全面走弱。美国经济虽复苏进程偶有反复,但依然趋势性向好,近期非农就业数据依然保持强劲,东盟主要经济体增长并未显着放缓,支撑需求面稳定增长,未来对美国和东盟出口的增长确定性较强;欧洲和日本的货币政策仍处於稳定物价的阶段,对於需求面的增长仍需时间传导,且这一过程本身也尚存不确定性。总体来看全球经济需求放缓,G3中仅美国复苏确定性较强,各国争相采取宽松政策,贸易条件有所恶化。

按商品类别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滑,原材料产品进口收缩。随加工贸易的走低,机电、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显着下滑,另一方面,钢材出口增长显着,国内钢材价格持续下跌,钢企依靠出口释放库存的行为还在继续;进口方面,上游煤炭、铁矿砂等前期“以价换量”稳定进口的产品本月量价齐跌,原油收储告一段落,进口亦出现回落,主要还是与国内需求有关。

经济低迷开年,下行压力不减。1月份经济下行势头有所加剧,PMI等先行指标继续恶化,进出口数据大幅低於预期给了今年经济数据一个偏负面的开端。去年以来进出口贸易维持外需强内需弱的格局,本月进出口数据虽双双下滑,似乎唯一不变的只有高企的贸易差额。我们认为目前对於出口还不应过早给出悲观的结论,这其中1月份经济数据波动较大是一个原因,去年虚假贸易带来的高基数也是一个原因,全球经济基本面虽然偏弱,但宽松的浪潮已经在发生,传导至需求层面还需要时间,出口还存在回暖的可能。进口方面则确实表现的较差,从大宗商品价格和近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来看,供需失衡和收入的下滑是全面性的,下跌的趋势还需要时间逆转,这十分有赖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有力的财政政策的支持,目前央行已经降准,银监会和证监会对於银行资金入市的配套政策在落实,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引导和限制在趋严,似乎货币只有实体经济这一条路径,我们认为政策可能会进入一个观察期并随时应对下行风险加大而进一步宽松。

--招商证券宏观团队

1月出口大幅不及预期,与官方PMI中新出口订单分项较上月回落相一致,主要受到外部环境动荡和春节因素的基数效应影响。对欧美日出口增速分别为-4.6%、4.8%、-20.6%,其中日本增速受到去年基数的影响大幅回落,但环比的下滑并不大,欧盟经济和通胀的进一步下滑或影响了需求;对东盟出口仍维持15.5%的高增速;对俄罗斯出口由於俄本国的经济动荡大幅降至-42.1%;对香港出口增速降至-11%。本月出口不佳也说明了人民币贬值对於出口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

1月进口严重不及预期,同官方PMI中进口项显着下滑一致,主要受内需不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滑和春节效应的影响。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