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办发〔2013〕24号《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方案〉的通知》

浏览量:时间:2018-12-19 09:33:03

《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方案〉的通知》



赣办发〔2013〕24号





各市、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委各部门,省直各单位,各人民团体:

《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方案》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11月7日





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方案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国务院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来,全省上下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为进一步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要求,围绕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的战略定位,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成全国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二、功能分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38个县(市、区),划分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湖体核心保护区,范围为鄱阳湖水体和湿地,以1998年7月30日鄱阳湖最高水位线(吴淞高程湖口水位22.48米)为界线,面积5181平方公里,功能是强化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建设。滨湖控制开发带,范围为沿湖岸线邻水区域,以最高水位线为界线,向陆地延伸3公里,面积3746平方公里,功能是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适当发展生态旅游业、文化产业、物流商贸业、新能源产业和船舶制造业等。高效集约发展区,范围为区域其他地区,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功能是集聚经济人口,高效集约开发。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鄱阳湖水质基本稳定在Ⅲ类以上,鄱阳湖天然湿地面积稳定在3100平方公里,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优良标准;率先在全国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生态产业逐步居于主导地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5000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到2020年,形成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0000元,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主要任务


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两个核心任务,加快发展升级,全力实施“884”计划,即大力推进8大工程,巩固提升生态优势;培育壮大8大板块,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快建设4大平台,引领带动区域升级。

(一)大力推进8大工程,巩固提升生态优势。

1.鄱阳湖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采取工程治理和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湿地恢复治理力度,维护鄱阳湖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生物多样性。一是加强湿地生态保护。健全沿湖16个各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体系,改善白鹤、鲚、江豚等重要物种的繁殖和生存环境,建立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与繁育中心。保护濒危和珍贵树种。二是实施湿地生态恢复。加快恢复候鸟与河麂栖息地,重点推进各级保护区越冬水鸟栖息地和吴城、南矶山附近河麂栖息地恢复治理;加强鱼类资源保护,重点实施鲤鲫鱼产卵场自然保护区沉水植物保护和松门山湖区鲥鱼等洄游性鱼类产卵场资源保护工程,在鄱阳湖沿线建设10个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人工增殖放流基地;推进湿地植被、采伐迹地和弃堰平整恢复,在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域(圩区)和沙滩恢复湿地植被3万公顷。三是提升综合保护能力。加快建设湿地生态与鸟类资源监测体系、湿地信息网络化管理体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湿地保护宣传教育与培训体系,以及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和重点实验室等湿地科技支撑体系。四是开展生态移民。研究制订鼓励渔民转产、转业、上岸的政策,引导渔民稳妥有序向小城镇、产业园区搬迁。在沿湖自然村大力推广实施洁净田园工程、洁净水源工程、洁净家园工程,建设一批环境优美、自然和谐的“生态新渔村”。五是防治血吸虫病。有效预防控制鄱阳湖区血吸虫病。在血防区兴建大型建设项目,须对施工环境进行卫生调查和评估。

2.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加快推进工程立项,推动工程早开工、早见效。按照“建闸不建坝,调枯不控洪,拦水不发电,建管不调度,江湖两利、动态调控”的理念,以水资源水生态保护为主要目标,采取动态管理、阶梯式水位、适应性调度的调控方式,提高鄱阳湖枯水季节水环境容量,实现维护水生态、缓解湖区干旱、改善湿地环境、有效控制钉螺、提高航道等级、发展湖区旅游及渔业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3.环鄱阳湖绿化带工程。在环鄱阳湖平原区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建设防护林带和血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防风固沙、抑螺防病生态服务功能。一是建设环湖防护林。以1998年7月30日鄱阳湖最高水位为界线,向陆地延伸1公里,新造以环湖防护林为主的生态景观带160万亩。二是建设血防林。在沿湖18个湖沼型县(市、区),除河道管理范围外,建设杨树、泡桐以及经济树种为主的抑螺防病林60万亩。三是实施“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工程。在滨湖控制开发带101个乡镇和9个农垦场加强造林绿化。以环鄱阳湖公路体系和跨湖高等级公路为骨架,推进通道绿化建设。四是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在生态比较脆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和森林公园等生态林重点保护区,实施封山育林、禁伐天然阔叶林。加快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促进水土流失轻微地区植被恢复。

4.污染防治工程。坚持防治并举,统筹生产生活、兼顾城市乡村,综合防治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等,构建全方位的污染防控体系。一是加强“五河”源头综合治理。严禁在“五河源头”保护区内开山开矿和新建有任何污染的工厂企业,原有污染企业限时搬迁改造,坚决取缔非法排污口和近岸污染源,保护区地表水水质达到Ⅱ类以上。二是强化城乡生活污染防治。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管网收集系统,区内所有市县和重点镇建成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稳步提高。加快建设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收集系统,区内所有市县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三是严格防控工业污染。加快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和雨污分流系统建设,确保区内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形成较为完善的污水管网收集系统、雨污分流系统、集中处理系统和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工业园区超标废水零排放。分3批推进区内44家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实现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全部正常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四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合理规划布局区内畜禽禁养区和集中养殖区,加大畜禽养殖场改造和大中型沼气利用工程建设,推广“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和清洁生产。建设300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新增3万户以上户用沼气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和农家肥。实施水稻种植污染控制工程,建设50个水稻安全用药示范区。五是治理重金属污染。加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区域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重点防控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等重金属污染物,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事故应急体系和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六是控制旅游业和船舶污染。科学规划鄱阳湖周边旅游业,防止超环境容量过度开发,湖泊周边度假村、旅游宾馆饭店必须安装污水处理设施,并确保达标排放。所有进入湖泊的机动船舶都要按照标准配备相应的防止污染设备和污染物集中收集、存储设施。启动船舶“油改气”试点。

5.蓝天行动示范工程。着眼于治理大气污染,率先在南昌市开展蓝天行动示范工程,并逐步在区内推广。一是加强工业废气污染防治。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垃圾发电和城市燃气事业,加快推进泉岭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小蓝经开区天然气发电、集中供热工程。在城市上风向区域严格限制新建和扩建污染大气的项目。推进重点工业企业的脱硫脱硝工程,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二是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在公交车、出租车中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全面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分类管理,对无环保标志和持有黄色标志的机动车采取限制区域、限制时间的交通管制措施。严格新车和二手车的环保达标准入机制,加速淘汰高排放车辆,与全国同步全面供应国Ⅳ车用汽油。三是强化扬尘控制。建立健全扬尘管理机制,确保施工工地做到施工现场围挡、工地砂土覆盖、工地路面硬化、拆除工程洒水、出工地运输车辆密闭无洒漏、暂不开发场地绿化等“六个100%”。加强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污染防治,2013年底前确保南昌市75%的城市建成区、其他设区市65%的城市建成区设为禁燃区。

6.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实施一批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重大项目,发挥示范效应,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一是实施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重点推动鹰潭高新区、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以及省级示范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开展循环化改造,引进“补链”、“增链”循环共生企业,推动企业间副产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和废水再生利用。二是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推进江西铜业资源综合利用、理文造纸资源再生利用示范建设。依托鹰潭、新余、丰城等一批废旧物资综合利用基地,引进一批拆解加工龙头企业,形成规模拆解回收能力。加快建设上饶再生微粉项目,推进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废泥、废砖和釉料的回收再利用。三是实施节能产品使用示范工程。大力推广节能空调、节能汽车、高效照明产品等节能产品,支持南昌深入开展“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试点。四是实施再制造产业化示范工程。以汽车发动机、变速器再制造为基础,推动传动轴、压缩机、机油泵、水泵等再制造产业化发展。做大做强一批条件较成熟的再制造企业。五是实施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支持南昌等市加快推进全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建设餐厨垃圾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建立和完善餐厨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六是实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示范工程。加快推进景德镇、新余等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支持高安等市县创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抓好新余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推动新余、贵溪等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7.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支撑能力。一是加快铁路建设。力争武九客专、九景衢铁路2013年底开工建设,岳吉煤运通道、昌吉赣客专2014年开工建设,沪昆客专2014年建成通车,合福客专2015年建成通车,池九客专“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规划建设京九客专。二是完善公路网。加快推进昌樟、昌九高速改扩建,南昌至宁都、南昌至上栗、都昌至九江等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两纵四横”主骨架的高速公路网。新建昌九大道、鄱阳湖东岸旅游公路,改造提升湖口、都昌等现有公路,形成环鄱阳湖公路。三是改造提升滨湖航运码头。建设南昌、九江两大枢纽港口,加快赣江航道疏浚整治,推进南昌港与九江港一体化。抓紧实施南昌龙头岗综合码头、南昌集装箱码头扩建工程,加快彭泽、樟树、丰城、鄱阳、余干、万年等航运码头建设,建立联系紧密、运行高效、环境优良的生态水运体系。四是积极发展通用航空。抓紧编制民用机场和通用机场布局规划,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小型(通勤)机场和通用机场。五是推进重大能源项目。积极推进彭泽核电项目。建设大唐抚州电厂新建工程、国电黄金埠电厂扩建工程、神华九江电厂新建工程等。加快推进武汉—南昌1000千伏特高压、石钟山—洪源等500千伏电网项目。以鄱阳湖和山地风资源为利用重点,建设风电装机170万千瓦。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六是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快推进浯溪口等防洪效益明显的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以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为重点,完成滨湖控制开发带内的红旗联圩、长乐联圩、蒋巷联圩等12座圩堤除险加固,提高南昌等设防中心城市防洪标准。加强鄱阳湖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乌沙河综合整治。完善灌溉排涝系统,完成廖坊水利枢纽等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加快鄱阳湖区的42个重要涝区和264个一般涝区的治涝建设。七是完善鄱阳湖区域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立气象灾害应急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完善农业气象服务和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鄱阳湖气候与生态遥感监测中心,健全立体化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

8.生态文化工程。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挖掘和传承鄱阳湖文化底蕴,发展富有鄱阳湖特色的艺术产品和文化产业。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校和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中小学开设生态文明课。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馆、鄱阳湖区域物种保护博物馆、鄱阳湖湿地博物馆等,充分展示鄱阳湖生态文化。二是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市县等,加快推进省级生态县创建。深入推进景德镇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试点,启动南昌、新余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广泛开展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基层创建活动。三是强化生态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南昌、九江、景德镇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争取将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列入国家试点。加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名镇名村、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四是繁荣生态文化产业。依托历史人文资源,发展景德镇陶瓷文化、鹰潭道教文化、临川文化、万年稻作文化、樟树药都文化产业,整合开发庐山、浮梁茶文化产业,进贤毛笔等“文房四宝”产业,打造优势品牌型文化产业集群。大力实施文艺繁荣工程,加快动漫、影视基地建设,推进赣剧艺术生产基地、江西采茶戏艺术生产基地等建设。五是开展国际生态合作交流。探索建立国际生态合作新机制,与相关国际组织共同开展鄱阳湖湿地、候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广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等重大领域交流。积极争取国际资金技术支持,推动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

(二)培育壮大8大板块,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

1.南昌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形成汽车、食品与生物医药、新材料3个千亿产业,航空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纺织服装、机电5个500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汽车产业重点实施江铃30万辆整车、江铃五十铃10万辆商用车和20万台发动机、K发动机研发等项目,实施整车生产百万辆攻坚计划,形成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食品与生物医药产业推动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农业加快发展,重点建设桑海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着力扩大优质大米、饮料、烟草、啤酒等重点产品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构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和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着力提升铜、铝、钢铁、钨等精深加工水平,做大产业规模,建成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特优钢材和铝型材生产基地。优势特色产业重点依托南昌航空城加快发展航空制造业,大力发展以LED触摸屏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发展以光伏、光电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机电等传统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全省金融商务区和金融产业服务园为主体,打造综合服务功能齐备的金融集聚区;构建功能性物流中心和多层次配送中心为主的现代物流体系,建成辐射全省的商贸物流区;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积极引进服务外包领军企业,集聚服务外包人才,加快形成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依托出版、传媒、动漫、影视基地,促进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区;深度开发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构建休闲观光度假旅游区。现代都市农业发挥粮食和油料主产区优势,建设一批优质粮油、蔬菜、果茶、花卉苗木等生产基地,推进精深加工和规模化生产;推动煌上煌烤卤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深圳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等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新建县怪石岭等省级以上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

2.九江推进沿江开放开发。充分发挥沿江独特优势,推进九江大开放大发展,着力打造石化、钢铁、新材料和新能源4个千亿产业集群,装备制造、电子电器和轻工纺织3个500亿产业集群。石油与化工产业加快发展石化产品深加工和新型专用化学品,完善盐化工、氟化工产业链,推进九江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工程、津晶城石化科技园等项目,打造千万吨级炼油化工基地。钢铁产业重点发展热轧钢、冷轧钢和不锈钢、彩涂板等优、特钢材,引导省内钢铁企业在湖口银砂湾打造千万吨优质钢铁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加大差别化、功能性粘胶纤维产品的开发力度,以玻纤纺织纱为基础,重点发展电子布、覆铜板、绝缘材料、高新复合材料等,建设全国重要的玻纤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延长光伏和光电两大产业链,推进神华煤电、迅迪新能源、皓康光电等项目,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微型面包车、轿车、多用途船、集装箱运输船等,建设长江中游重要的汽车和船舶制造基地。电子电器产业重点发展应用电子、家用电器和消费电子、新兴元器件等,建设中部地区新兴的电子电器生产基地。纺织轻工业集中发展交织织物、装饰用布、产业用布、品牌服装等产品,延伸发展融纺织、面料、服装于一体的产业链,建设全省最大的棉纺生产基地。推动造纸业向纸制品制造衍生,建设全省重要的环保纸业生产基地。港口物流业强化港口码头对沿江腹地和集装箱、大宗杂散货的运输组织配置功能,发展口岸多式联运,构建现代港口物流产业体系。

3.景德镇打造世界瓷都。加快陶瓷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陶瓷和艺术陶瓷。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依托老城区陶瓷工业遗存,建设陶溪川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打造集陶瓷文化、陶瓷会展、陶瓷总部、金融商务于一体的陶瓷文化创意新区。高技术陶瓷依托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景德镇陶瓷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着力提高日用和建筑建设陶瓷科技创新能力。艺术陶瓷依托手工制瓷名坊园,发掘和扶持陶瓷业良工巧匠,重塑景德镇的世界艺术陶瓷品牌。加快形成以陶瓷文化和科技创新为基础,高技术陶瓷为支柱,高档日用陶瓷和陈设艺术瓷为主体,建筑卫生陶瓷为辅助的陶瓷产业新格局。直升机产业依托昌飞公司和602所,重点推进直升机总装园、直升机桨叶等项目,尽快形成年产200架直升机产能,大力提升航空产业零部件配套能力,打造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依托昌河汽车公司,加快产业重组布局,形成年产30万辆整车产能,建成年产值50亿元的零部件产业园。冰箱及压缩机产业重点推进年产200万台环保节能冰箱及新增年产600万台高效和商用压缩机生产线项目,形成年产200万台冰箱和1500万台压缩机生产能力。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赣东北综合物流园,发展瓷博会等会展经济,挖掘和开发陶瓷文化特色游、自然生态山水游和老城区古镇游等旅游产品。

4.新余建成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重点发展新能源、钢铁、新材料三大产业。新能源产业着力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包括硅材料及硅片、光伏电池及组件、逆变器及控制设备的完整制造产业体系,提高综合竞争力;加快开拓国内外光伏市场,推广太阳能光伏应用,建设太阳能光伏应用示范基地。培育风电产业和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业,发展光伏电站、智能微电网终端应用产品,推进永磁风力发电、螺杆膨胀发电两大基地建设。钢铁产业推进钢铁企业技术改造和联合重组,大力发展钢铁精深加工;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优、特钢材和高强度船板、欧标容器板、压力容器板、高品质无缝钢管等产品,抓好新钢长材节能增效改造。新材料产业发展电池级碳酸锂、制冷用丁基锂、国防航空用铝锂,研发锂亚电池、锂锰电池及大容量储能锂电池,培育发展锂电汽车产业;推进江锂年产12万吨高纯氧化镁和3万吨电解镍生产,加快镍基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模板、陶瓷坩埚等新材料生产。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开发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做大做强抱石、天工文化创意产业。

5.鹰潭打造世界铜都。做大做强铜产业,加快发展水工产业和节能照明产业。铜产业重点发展高精度、高性能、高附加值的线材、棒材、管材、板材和带材等产品;鼓励和引导铜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铜拆解加工区二期工程、江铜30万吨铜拆解等项目建设;建设铜期货交割仓库,培育发展铜现货交易市场。水工产业重点加快三川水工产业园二期建设,发展水表、水泵、闸、管等水工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水工产业基地。节能照明产业加快发展稀土节能照明产品及相关配套产业链,大力发展LED外延片生产、芯片制造与下游高端应用产业链,形成华中地区最大的节能照明产业配套集聚区。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铜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推动龙虎山功能区建设,提升旅游品质,打造中国丹霞·道教文化旅游城市;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园、鹰西商贸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

6.抚州建设赣闽开放合作创新区。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方式,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合作建设整体转移型、合作开发型和飞地型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生物制药、汽车及零部件、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生物制药业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及产业发展基础,做强做大生物制药和现代中药业,培育发展高端化学制药和医药流通业,建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加强与南昌的合作配套,提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发展以底盘系统为特色的汽车零部件和汽车电子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承接闽台现代农业转移,推进临川绿色大米加工转化、东乡生态畜禽养殖基地等项目,建设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抚州铁路口岸作业区(综合物流园)、抚州农产品国际配送中心,推动赣闽互建港口基地,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集散地。

7.丰樟高创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该板块包括京九沿线及其周边的丰城、樟树、高安、新干等区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型建材、盐化工、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等新型工业。新能源产业依托国电丰城发电有限公司、丰城矿务局等大中型企业,大力构建“煤—电—建”、“煤—焦—化”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加快推进丰电三期、天壕科技余热发电、大唐风力发电、龙头山航电枢纽等重大能源项目。新型建材产业支持高安、丰城等重点陶瓷产区,按照“控制性扩张、结构性提升、有序开发”的原则,改造提升现有陶瓷企业,建设现代建筑陶瓷产业基地。盐化工产业依托江西盐矿、富达盐矿和新干盐化工业城循环经济示范区,推进江西晶昊盐化有限公司年产350万吨真空制盐、江西碱业年产120万吨联碱、中盐江西兰太年产5万吨氯酸钠等项目,建成全省盐化工循环经济样板区。医药产业重点支持樟树加快建设现代医药服务业示范园及产业园,主要发展医药物流、医药电子商务、医药研发等,建设现代医药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区。绿色食品加工业加快推进樟树四特酒基地,高安裕丰牛肉屠宰加工,丰城富硒产业、恒邑蛋白肽、生物食品、南方食品等项目建设,推动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加快发展丰城和高安富硒有机大米、有机雷竹、绿色蔬菜、高产油茶等特色农业基地,以及高安肉牛生产基地、樟树中药材种植基地,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模式生态化、经营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8.鄱余万建设全省高效生态农业基地。该板块包括鄱阳、余干、万年等鄱阳湖平原区域。按照生态、优质、安全的要求,重点建设特色农产品种养加工基地。粮食生产加快实施余干、鄱阳、万年等产粮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大新型耕作技术推广力度,做大做强以裴梅为主的贡米系列优质稻基地。食用油产业建设鄱阳、余干、万年等优良杂交油菜品种示范区、优质油料基地,推广一批双低优质杂交油莱和高产优质花生主导品种,加工优良食用油。优质蔬菜产业重点建设鄱阳藜蒿、余干辣椒等特色蔬菜原种保护基地和万年大棚蔬菜基地。水产业加快建设以万年、都昌等县为优势产区的环鄱阳湖珍珠养殖基地,以余干等县为优势产区的乌鱼和无公害、生态泥鳅养殖基地,以鄱阳、余干等县为优势产区的虾蟹、鳜鱼养殖基地等。生态旅游业利用湖泊、湿地、候鸟、乡村民俗、田园风光等滨湖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观光休闲旅游。

(三)加快建设4大平台,引领带动区域升级。

1.推进昌九一体化。按照“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产业互补对接”的总方向,统筹规划昌九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加快昌九公路、铁路、水运、海铁联运等基础设施一体化,提升交通通达性和便利性,构筑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通信、金融、社保等公共资源的整合共享和管理制度的有效对接,逐步形成开放、合作、互利的公共服务体系。依据两市区位资源优势和主体功能区定位,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昌九产业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做大优势产业,做强龙头企业,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2.建设南昌先导区。以昌北国际机场为核心,科学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充分发挥水、陆、空的综合交通优势,建设国际货运枢纽和开放门户。加快布局发展航空运输、航空物流、航空服务等临空指向型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文化暨创意等出口导向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物流园建设水平。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绿色廊道和区域生态网络,建设生态宜居智慧的临空都市。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土地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对外开放机制、产业发展机制等体制机制创新。建成江西最具现代化元素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开放型经济中心和国际化智慧新城。

3.建设共青先导区。充分发挥共青独特品牌和昌九中心支点的区位优势,推动共青城与德安、永修融合发展。按照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要求,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秀美城乡。大力发展手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培育金融、信息、文化等现代服务业,推动轻纺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大部门”运行机制;创新科技体制,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着力打造昌九一体化的重要支点、绿色发展的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的先行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4.推进昌抚一体化。推动抚州融入南昌“一小时经济圈”。加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推动优势产业强强联合,比较优势产业错位发展,同质产业延伸产业链。鼓励支持商贸物流、农产品购销的对接,推动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逐步消除限制人才流动的身份、户籍、社会保障等体制性障碍,促进教育、文化、人才等方面共同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支持。加快落实省政府与国家部委(央企)合作协议和支持南昌发展打造核心增长极、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的支持政策。研究制定推进昌九一体化和南昌、共青先导区建设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向国家争取促进《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重点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批准更多滨湖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将鄱阳湖流域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范围以及节能减排综合示范等国家试点示范。

(二)深化改革试点。积极探索转移支付、对口支援、专项补贴、生态移民、异地开发等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逐步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生态补偿。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水资源取用权出让、转让和租赁的交易机制。建立并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初始权有偿分配、排污许可证、排污权交易等制度,推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和排污权交易试点。探索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试点。

(三)强化资金保障。省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引导各类专项资金重点投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大力创新投融资方式,搭建招商引资、央企合作和银企对接平台,引导国内外资金、国有和民营资本以及银行资金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四)推进重大项目。实施“双百”工程,每年筛选100个已开工重大项目、100个重点骨干企业,集中调度推进,协调解决项目推进和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五)加强组织实施。省直各有关部门强化指导支持,各市、县(市、区)积极主动作为,上下协作,狠抓落实。省鄱湖办要统筹协调,加强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如期实现。

本方案实施范围包括38个县(市、区),分别为南昌市所辖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九江市所辖浔阳区、庐山区、德安县、星子县、永修县、湖口县、都昌县、武宁县、共青城市、瑞昌市、九江县、彭泽县;景德镇市所辖珠山区、昌江区、乐平市、浮梁县;新余市所辖渝水区;鹰潭市所辖月湖区、贵溪市、余江县;宜春市所辖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上饶市所辖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吉安市所辖新干县;抚州市所辖临川区、东乡县。


附件:“884”计划任务分解表【略】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angelgibson.com/policy/49640.html

本文关键词:赣办发,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办公厅,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方案,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