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政〔2016〕54号《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8-07-07 07:23:35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武政〔2016〕54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经研究,现将《武汉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


2016年12月22日


武汉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三五”规划


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总体部署和《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武汉交通运输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上升最明显的五年,全市交通实际完成投资2151.7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增长89%。武汉交通运输发展迈入对接全国、联通世界的新阶段,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国际通达能力大幅提升。相继开通至巴黎、旧金山、莫斯科、黄金海岸、罗马等5条洲际直达航线,国际及地区航线总数达到37条,武汉天河机场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国际航线最多、旅客吞吐量最大的国际机场。“汉新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开通并实现常态化运营,发货总量位居全国第二,回程货运量位居全国第一,成为最具成长力的中欧班列。近洋航线网络初具规模, “江海直达” “泸汉台”“东盟四国快班”“日韩快班”等航线相继开通,阳逻港成为长江中游重要“出海口”。


(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日益显现。完成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武汉天河机场国际航站楼改(扩)建和吴家山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阳逻港二期、杨春湖客运换乘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机场交通中心、阳逻港三期、汉口北综合客运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有力地提升了武汉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2015年,武汉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894万人次(较“十一五”期末增长62.6%);铁路客运量超过1.5亿人次(较“十一五”期末增长111%);城市客运量达到24.11亿人次(较“十一五”期末增长24%);铁水公空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4.8亿吨、2952亿吨公里(分别较“十一五”期末增长19.6%、30%)。


(三)综合运输服务网络加快拓展。航空航线通达国内外94个城市,旅客吞吐量重返中部地区第一;开通京汉广、沪汉蓉高速铁路,至咸宁、黄石(黄冈)城际铁路和4条城市轨道交通,武汉迈入“高铁、城铁、地铁”三铁驰骋的新时代;武汉港口岸功能进一步提升,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推动内外贸集装箱在汉中转,武汉港迈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阳逻长江大桥竣工,机场第二通道、汉孝高速机场北连接线建成通车,四环线、武深高速、硚孝高速相继开工建设,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5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34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95公里/百平方公里(较“十一五”期末增长24%),“三环十五射” 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


(四)现代物流业快速转型发展。坚持顶层设计先行,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相继出台。“一港六园八中心”(“一港”即江南机场国际物流港,“六园”即汉口北、空港、阳逻、东西湖、郑店、花山港综合物流园,“八中心”即阳逻、古龙、东湖保税、北湖化工、金口、纱帽、常福、朱家湾物流中心) 累计完成建设投资374亿元,开发面积达到28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化仓储150万平方米,汽车、医药、家电、冷链、电商与快递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物流总部区+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物流业发展构架基本形成。2015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8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分别为“十一五”期末的1.9倍和1.8倍,物流业成为我市“千亿级”服务产业之一。


(五)民生交通示范引领作用凸显。全国首批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等国家级试点示范工程相继获批。地铁“第一环”成网运营,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26公里。建成公交专用道156公里,淘汰更新公交黄标车2968台,新开通、调整公交线路391条(其中,新增微循环线路57条),公交车通达全市所有新城区,“快、干、支、微”公交线网格局初步形成。淘汰更新2.2万辆道路运输黄标车,道路客运中高级客车占比达到89.5%,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客运班车。新增客运出租汽车3800辆,深化客运出租汽车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行客运出租汽车经营权无偿使用。城乡一体、公交优先的民生交通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六)交通治理重心向基层加快延伸。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市场,管理重心下移。清理行政审批、行政权力事项,将306项行政权力精简为187项,并陆续向区一级下放。推动出台实施地方性法规1部、政府行政规章5部,法治交通建设体系不断完善。加快信息化建设,“两客一危” 、公交车、客运出租汽车实现实时定位监控(GPS)全覆盖,“数字港航工程”及重点客运窗口、重要国省干线节点、重大工程项目远程监控系统全面建成,行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交通系统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深化作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交通战线共有11家单位荣获和保持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并涌现出一批行业先进典型。


二、“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承载国家战略布局要求武汉交通有所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三大战略”和“东部、西部、中部、东北”等“四大板块”的战略部署。武汉坐拥国家经济地理中心,承担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等国家使命。城市发展规律表明,交通发展水平决定城市地位,武汉交通必须抢抓战略机遇,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巩固提升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功能、带动功能和要素聚集辐射功能。


(二)强化中心城市功能要求武汉交通奋发有为。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了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的发展目标,要求武汉交通在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各个领域做到中部第一,在高铁网络密度、航空国际国内航线、“一带一路”国际通达能力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历史发展证明,武汉的国家地位始终与交通紧密相连。“十三五”时期是武汉强化中心城市地位和功能的关键时期。当前,武汉交通仍然处于基础设施大建设时期,同时面临着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稍有懈怠就有可能在竞争中掉队,必须加快发展,加速赶超,全面提升交通枢纽承载能力和网络覆盖水平,为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当好先行。


(三)实现跨越发展武汉交通大有可为。当前,武汉交通仍然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东西向铁路运输能力不足、南北向通道能力紧张、向西开放的国际通道能力薄弱,网络结构不完善、高效集疏运体系尚未形成,综合交通信息化水平不高等。未来五年是武汉交通突破制约难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新跨越的关键五年,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武汉交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着力补齐短板,进一步提升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通达深度与广度,推进武汉与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内主要经济区、国际重要节点地区的互联互通,推动武汉成为全国内陆地区交通等级最高、能力最强、辐射最广的城市。


三、“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功能提升、设施提档、转型提速、服务提质,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枢纽功能、民生服务、治理能力“三个升级”,建成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将武汉打造成为中部地区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部地区的国际交通门户,为武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更加注重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更加注重各种运输方式交通枢纽互联互通;更加注重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更加注重智慧绿色平安建设;更加注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三)发展重点


1.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突出面向国际的交通运输优势。加快推进机场建设“342”工程(即规划武汉天河机场第三跑道,谋划武汉天河机场四期建设,研究武汉第二机场选址),开通连通国际航空枢纽机场的国际新航线,大力推进空铁联运交通衔接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国际门户枢纽机场功能;以阳逻国际港为核心,巩固拓展近洋航线,完善集疏运体系,加速产、港、城融合发展,发挥长江航运和港口的综合竞争优势,着力提升港口国际化水平;巩固提升中欧(武汉)国际货运班列运营水平,发挥特殊带动作用。


2.进一步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彰显国家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持续推进高铁建设,积极争取相关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加快形成“米”字型高铁网。加快推进航空运输建设,大力巩固拓展国际国内航线,推动干支航线及客货运航线协调发展。大力推进铁水联运,充分发挥铁路在货物多式联运中的骨干作用,推进铁路进码头、进园区。


3.进一步完善城市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夯实城市发展基础。启动并争取完成第四轮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促进形成轨道交通由“环”成“网”。完善智慧交通运输和智慧交通管理系统,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交通需求侧管理的相关研究,引导居民出行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建成国家公交都市。


(四)发展目标


1.基本建成国际门户枢纽机场。初步形成联通国际国内“轴辐式”客货运转乘分拨体系。到2020年,力争实现国际客货运航线及吞吐量较“十二五”期末翻一番;旅客吞吐量达到45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到50万吨。


2.基本建成全国铁路路网中心。初步实现高铁网、铁路快速货运网分别从“十”字形向12方向、8方向“米”字形拓展。到2020年,力争实现中欧(武汉)国际货运班列数量及吞吐量较“十二五”期末翻一番;武汉至武汉城市圈其他城市0.5-1小时到达,至中部地区其他城市2小时到达,至京津冀、胶东半岛、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滇贵、成渝、关中等地区城市3-5小时到达。


3.基本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港口枢纽集群和集疏运体系基本形成,现代航运业发展体系初步建立。到2020年,实现近海近洋直达航线数量及吞吐量较“十二五”期末翻一番;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2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500万标准箱(TEU)。


4.基本建成高速公路路网重要枢纽。巩固国家高速公路重要节点城市地位,基本形成“三环十五射”高速公路路网。到2020年,公路总里程超过16000公里,公路网密度超过200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超过790公里,路网密度超过10公里/百平方公里。


5.基本建成国家物流中心。国家物流枢纽功能、物流组织服务中心功能、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功能显现,初步建成国内物流供应链管理中心和全球供应链管理重要节点框架。到2020年,全社会物流总额达到5万亿元,物流产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


6.建成“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建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客运出租汽车、轮渡等方式为补充,慢行交通相衔接的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到2020年,主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超过60%,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


7.建成智慧交通管理服务平台。加快互联网技术与交通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建成“综合+子行业”信息平台,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信息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实现政府管理决策科学、企业运营调度有序、乘客使用方便快捷的目标。


四、“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枢纽功能升级。统筹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多种运输方式全面发展,推进客运、货运协调发展,提升综合交通枢纽承载能力、网络辐射能力、衔接转换能力,将武汉建设成为全国内陆地区综合交通体系最完善、通达能力最强的枢纽城市。


1.坚持客货并举,提升航空枢纽功能


加快推进武汉天河机场能力倍增。完成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成第三航站楼、第二跑道、交通中心及其他配套设施。坚持以客运带动货运,配套建设快件转运中心,满足航空快递及物流发展需求。启动武汉天河机场第三跑道和四期工程前期工作。打造华中地区重要的航空航运维修中心(基地)。加快临空经济区建设,提高机场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国际及地区航线倍增。强化国际国内航线衔接,大力拓展国际大通道,巩固加密至港澳台、日韩及东南亚地区航线,促进已开通的洲际航线稳定运营,加密至迪拜等远程国际航线,开展武汉至北美、欧洲、西亚、澳洲、非洲等国际航线前期研究工作,重点推动开通至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圣彼得堡等城市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客货运航线,实现国际直飞航线通达五大洲。努力构建完善便捷的国际网络、发达快速的国内网络、密度合理的支线网络、顺畅高效的中转网络,初步建成国际门户枢纽机场。


强化航空港功能。谋划建设武汉第二机场和国际航空转运中心,积极对接顺丰国际物流枢纽项目,以发展全货机运输为重点,适度发展航空客运,建设武汉国际航空物流港。培育发展基地航空公司,支持国内外航空公司在汉建立基地,支持知名航空企业开通国内外客货运航线,推动开通武汉至中东、欧洲的全货机航班。加强航空口岸建设,完善口岸查验配套设施,提高通关效率。发展多式联运,推进多维立体运输无缝对接,初步形成联通国际国内“轴辐式”客货运转乘分拨体系。


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全面建成汉南、蔡甸等通用机场,满足飞行者大会和通航产业发展需要;初步建成覆盖全市的通用航空公共服务网络,满足城市应急救援、医疗救助等公共服务需求。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维修、零部件及无人机研发制造,培育3-5家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通用航空运营企业,打造中部地区通用航空制造基地、通用航空运营服务保障中心和城市航空公共服务重要示范区。


2.坚持高铁引领,提升铁路枢纽功能


构建“两纵、两横、两斜”12个方向高铁联通格局。高标准建设武汉至西安高铁,积极推动规划建设武汉至杭州高铁,争取沿江高铁、武汉至福州、武汉至青岛、武汉至贵阳高铁纳入国家规划,基本形成“两纵”(京广、京九)、“两横”(沪汉蓉、沿江高铁)、“两斜”(兰福、胶桂)“米”字形高铁网,打造全国高铁中心。


构建“一港四主多点”、“三基地两快运”客货运枢纽布局。完善“客内货外”枢纽结构。建成光谷火车站,尽早启动新汉阳火车站建设,形成“一港”(武汉天河机场航空高铁枢纽港)、“四主”(武汉火车站、武昌火车站、汉口火车站、新汉阳火车站)、“多点”(光谷站、新洲站等)铁路客运枢纽布局;完善三大物流基地(吴家山、滠口、大花岭)、两大高铁快运中心(武汉站、新汉阳火车站)规划布局。


构建“一环八向”的铁路货运网络。紧密结合铁路货运改革,充分发挥铁路在多种运输方式中的主体作用,建成江北铁路二期,实施武汉北环线铁路拆除工程,加快铁路外绕线建设,串联京广、京九、武九、武康、武麻、武荆、江北铁路及西沿江铁路等线路,形成武汉至贵阳、昆明、杭州、上海、石家庄、沈阳、西安、乌鲁木齐等城市的“一环八向”铁路快速货运网络。


提升中欧(武汉)国际货运班列运营水平。建设中欧(武汉)国际货运班列中部集并中心和境外集散分拨中心,提升“汉新欧”班列国际运输功能;开辟至西亚伊朗、西欧法国等班线,推进班列通达欧洲、中亚、东南亚地区更多城市。


3.坚持直达与转运“双轮驱动”,提升航运中心功能


建设中部江海直达港口。以阳逻国际港为核心,拓展武汉至东南亚、日韩、南亚等地区近海近洋直达航线,增开国际航线。巩固“江海直达”品牌航线,大力发展以集装箱和干散货为重点的江海直达运输,重点培育武汉─洋山集装箱直达、“泸汉台”精品航线,打造中西部地区“出海口”。


强化内河转运功能。推进实施长江中上游沿线港口、洞庭湖-湘江沿线港口、汉江沿线港口与武汉的集装箱水水中转运输。发展武汉至南京、镇江、张家港、江阴、南通等港口的内河航线连接和江海联运。


建设港口枢纽集群。建成以阳逻国际港为核心,白浒山、江夏、汉南港区为补充的集装箱运输枢纽;以沌口、江夏港区为核心,汉南港区为补充的商品汽车运输枢纽;以汉南、军山、江夏、武湖、青菱、白浒山、蔡甸、沌口、舵落口等港区为核心,承接武汉砂石码头整合集并功能的散货运输枢纽;以白浒山港区为核心,阳逻、林四房、青山等港区为补充的石油化工运输枢纽;以江夏、汉南港区为核心,青山、阳逻港区为补充的件杂货运输枢纽。


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加快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阳逻港园区建设,使之成为长江中游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服务环境最优的临港开放平台。依托武汉金融业优势,鼓励、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拓展航运金融市场,重点发展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服务业务,建立航运金融服务集聚区。适时建设航运科技和教育特色园区,推进船员培训和船员租赁国际化合作。


积极推动航道整治。推进长江“645”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汉江渠化整治,加快提升汉江航道等级至二级标准。


4.坚持互联互通,提升高速公路枢纽功能


基本建成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加快推进连接周边省市及武汉城市圈其他城市的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建成四环线、武深高速武汉段、硚孝高速等,推进外环线东扩,加快建设武汉至大悟高速、新港高速、武汉至阳新高速等,构建 “三环十五射”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


稳步推进国家公路主枢纽建设。推进国家公路主枢纽规划实施,建成8个客运枢纽。形成以客运枢纽为核心、一般客运站为辅助的层次分明、辐射力强的客运枢纽体系,实现公路客运与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融合。支持货运站及“公路港”等平台建设,增开武汉至国内主要城市的公路干线运输班次,拓展面向西南地区的陆上国际运输通道。


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完善土地、财税等政策规定,规范甩挂运输市场,大力支持企业采用基本型、网络型、集装箱、多式联运等甩挂运输运营组织模式,打造公铁联运甩挂运输、跨区域网络化甩挂运输、甩挂运输联盟等示范工程。逐步形成以武汉为中心,半径1000公里,覆盖北京、上海、福州、广州、重庆、成都、西安、西宁等城市的快速货运甩挂运输网络。


5.坚持高端发展,提升物流枢纽功能


加快“一港六园八中心”建设。按照“物流总部区、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四个层次布局,加快园区(中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阳逻港、空港、汉口北、吴家山和郑店综合物流园建设,适时启动国际物流港建设。围绕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大力招商引资,建设物流业集中发展区,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集聚分拨能力。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构建以四环线、外环线和铁路货运环线为主骨架的城市货运转换走廊。推进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高铁地铁进机场、铁路进阳逻港,加快推进武汉天河机场、阳逻港与鄂州顺丰机场三大枢纽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推进铁水公空多维立体运输无缝对接,建设“轴辐式”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中心。充分发挥铁路在多式联运中的骨干作用,推进铁路进码头、进园区,重点形成“一线串三点”(吴家山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汉口北综合物流园-阳逻港综合物流园)的武汉北部地区铁路货运走廊,谋划建设武汉南部地区铁路货运走廊(金口港-大花岭铁路物流中心-花山港综合物流园)。


建设电商快递产业基地。依托武汉市重点物流园区,拓展邮政物流和快递物流功能,发展快递物流。建设以东西湖综合物流园区、走马岭现代物流新城为核心的航空快件处理、电子商务快递中心。在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建设汉口北商贸物流生活服务型快递物流产业基地。建设武汉-黄陂智能骨干网、菜鸟智能骨干网等,完善武汉城市圈快递物流信息公共平台体系,形成电子商务快递物流信息服务集群,建设京东华中电商产业园等,促进快递物流产业联动发展。


提升口岸通关服务水平。积极推动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一区两园”建设,提升国际物流保税功能。加快推进武汉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建设工作。高水平建设集国际中转、国际快递、国际货代、仓储保税及物流增值服务于一体的国际航空物流港。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协作,实行“三个一”(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创新)通关模式。积极参与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一体化发展。


提升物流业发展层次。加强与世界物流枢纽城市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建设武汉物流交易所,大力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供应链管理、综合贸易物流、物流金融服务等现代物流新业态,拓展高铁物流、集装箱运输、冷链物流、低碳物流等现代物流新领域,初步建成国内物流供应链管理中心和全球物流供应链管理重要节点框架。


加快邮政业融合发展。积极争取国家航空邮件辅助中心落户武汉。推动邮政和快件处理中心等基础设施与铁路、公路、民航枢纽的同步建设,推进综合交通枢纽邮政和快递功能区建设,加快建设邮政速递物流武汉航空邮件处理中心、湖北邮政电子商务园等航空快递基地,推动邮政业网络与高铁货运场站、客运场站接驳,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快递物流综合交通服务体系,争创全国快递示范城市。


(二)推进民生服务升级。突出交通运输服务属性,推进全域网络联通、服务共享,致力服务产品创新、绿色生态发展,打造均等化、快捷化、高品质的客运服务和经济、高效的货运服务,让优质服务成为武汉交通新名片。


1.建设全域统筹、城乡一体的公路服务网络


推进全域公路网络覆盖。加快建立农村公路管养机制,推进行政村公路提档升级,实现四级及以上公路占比率达到100%;提升乡镇、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公路技术标准,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率达到100%。


推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一般客运站建设,建成邾城、蔡店等一批客运站点,引导客运企业在新城区开展区域经营、循环运行,推动建立农村客运长效机制。发展农村邮政物流,将村邮站逐步升级成为集农资配送、邮政服务和运输代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推进村村通快递。


推进城区内外路网全面联通。加快推进“三环十五射”高速公路网与“五环十八射”城市快速路网衔接,推进城市主干道、快速路与高速公路联通,打通断头路、优化瓶颈路段,全面畅通城区内外路网连接。


2.建设普惠共享、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大力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启动并争取完成第四轮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以每年开通2条轨道交通线的速度,到2020年底形成400公里轨道交通网络,武汉跻身世界地铁城市第一方阵。


建成网络化公交专用道。继续推进轨道交通未覆盖客流走廊的公交专用道建设,落实《武汉市公交专用道三年行动方案》,结合公交客流分布和路网条件,在城市主干道、快速路和次干道上布置公交专用道,新增公交专用道400公里。


建设中运量公共交通体系。推进大汉阳地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有轨电车线路建设。建设武汉火车站至吴家山等快速公交线路,形成大、中、常规运量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重构常规公共交通线网。结合轨道交通和交通枢纽建设、大型居住社区开发、边远小区配套、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有序推进公交线网优化调整,分区域、按功能优化线网结构,构建“快、干、支、微”四级公交线网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公交辐射率、覆盖率和引导率。按照“建设快线、优化干线、调整支线、发展微循环线”的思路,构建层次分明、功能明确、衔接顺畅的公交网络新格局。


加快公共交通场站建设。依托城市公共交通线网结构与布局,坚持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相衔接,与大型公共设施、居民小区、旅游景点相配套,到2020年底,规划建成公交场站66座,总用地面积78万平方米。


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在中心城区至新城区政府所在地之间实现城市公交通达的基础上,推进新城区政府所在地与乡镇、村之间实现公交通达,推进农村道路客运公交化改造,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客运服务均等化。


3.建设供给有效、特色多元的运输产品服务网络


发展省际、城际客运。依托城际铁路、快速铁路,在客流发育成熟后推进武汉至武汉城市圈其他重点城市,以及至宜昌、襄阳的客运公交化运营。探索在部分客流量较大及客流分布相对均衡方向开行跨线城际列车。推广武汉至鄂州等城市开行城际公交的经验,整合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道路客运资源,推进城际道路客运公交化运营。


发展旅客联程运输。根据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民航等运输方式的新变化,发挥道路客运灵活机动的特点,推进道路客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引导客运企业探索“湖广一票通”模式,推广部分道路客运班线与铁路运输一票制。支持鼓励国际国内航班与铁路客运专线的“空铁联运”,充分发挥民航中长途旅客运输与快速铁路中短途旅客运输各自的优势,进一步拓展航空运输、铁路运输的服务范围。推进航空与道路客运联程运输,吸引异地客源,拓展市场腹地。


大力发展旅游客运。充分利用武汉市境内两江湖泊水系,将交通与游览相结合,建设特色水上旅游交通体系。加强游船公司与旅游客运公司之间的合作,促进水陆客运联合,打造水陆联运旅游产品。依托长江、汉江水道,大力培育“两江四岸”游船旅游产品,将游览航线延伸至天兴洲;培育武汉至宜昌、重庆和武汉至华东等地区的长江游船特色旅游产品。


不断创新公交服务模式。总结定制公交开行经验,择机增开客流需求大、群众呼声较高的新线路。研究推出夜间公交系统,服务城市商圈,衔接城市轨道交通。围绕轨道交通大型集散点、居住区,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继续推进公交进产业园区、大学园区、新兴商业区和居民社区,进一步完善微循环公交线路网络。在常规公交换乘优惠的基础上,探索推进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优惠。开展调整公交票制结构研究工作,探索推行日票、周票、月票等多种票制。


探索客运出租汽车服务新路径。继续推进运力配置优化,按照“先规范、后发展”的原则,协调推进新城区客运出租汽车发展。深化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设网络信息平台,有序发展网络预约客运出租汽车。完善客运出租汽车与轨道交通接驳点网运营图。加快网络平台服务点评、智能考核在巡游客运出租汽车服务中的运用。


4.建设集运整合、开放有序的城市配送服务网络


优化配送网络布局。以改善交通环境、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保障民生需求为目标,按照“一级节点重辐射、二级节点重接驳、三级节点重覆盖”的原则,建设“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城区配送站”三级节点配送体系,初步形成现代城市配送节点布局网络。


加快配送中心建设。充分考虑武汉两江三镇地理特征、人口密度分布及道路建设等情况,按照多行业属性、快进快出等原则,在三环线周边主要交通节点上规划建设城市配送中心,实行区域独立设置,减少跨江出行,形成城市1小时配送圈。


完善配送车辆通行管控。实行城市配送车辆与普通货运车辆分类管理,将运送生鲜食品、药品、邮政快递等车辆视同公共交通,保障其通行便利,切实解决配送车辆通行难、停靠难、装卸难、收费多、罚款多等问题。制定配送车辆通行管控措施,完善城市配送通道建设,对配送车辆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标志、统一纳入监管平台。


创新配送模式。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推动重点行业(日用品、食品、农产品、服装)发展共同配送、积极发展统一配送。鼓励医药、家电与家居产品行业实行自营共同配送,满足居民消费个性化、多样化和便利化需求,鼓励发展智能快递箱。


5.建设节能低碳、生态环保的绿色交通服务网络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能源节约利用。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以公路、港口、航道、客货综合枢纽建设为重点,将节能减排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养护和管理全过程。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型建筑养护装备、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和预防性养护技术。积极扩大绿色照明技术、用能设备能效提升技术以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应用。强化车辆超限超载治管,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减少非正常养护频次。


加快推广节能与清洁能源装备。发挥节能减排资金引导作用,把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补助制度。加快淘汰污染排放超标的运输装备和产品,探索清洁发展机制(CDM)等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广以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燃料的公交车、客运出租汽车和集卡车的应用,扩大新能源公交车和客运出租汽车的应用范围,开展以天然气为燃料的运输船舶的应用研究和试点,加快加气站、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三同时”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制度,落实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严格落实文明施工和装卸作业要求,推进绿色环保港口和公路洁化、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实现建设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推进治理能力升级。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促进综合交通运输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完备的法治制度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安全监管体系,推行简政放权、管理重心下移,全面提升人才队伍水平,提高科学决策和执行能力。


1.健全“大交通”发展协作体系。健全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协调机制,完善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与省级和区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之间的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健全铁路、水路、公路、民航、物流、邮政和管道等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快形成“大交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做到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协调一致;健全交通运输服务经济建设与服务战备工作相协调机制。


2.健全交通运输权力运行体系。清理规范交通运输行政权力,公布交通运输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继续推进交通运输行业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完善交通运输行政审批事项承接落实机制,确保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承接到位。精简交通运输行政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推进审批网上办理和窗口集中办理,实现审批、管理、监督相分离。


3.健全交通运输法制体系。发挥法制在综合交通运输建设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推动出台交通运输相关政策规定。修订完善武汉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武汉市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武汉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等地方性法规、规章。研究制定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武汉市公交专用车道管理等相关规定。健全交通运输立法项目的征集、论证及立法后评估制度。


4.健全交通运输执法监管体系。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稳步推进市级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厘清市区管理职责,理顺管理体制,加快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探索建立“条块结合、以区为主、属地网格化管理”的交通运输市场监管新体制。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要行使市场执法监督指导、协调跨区域执法和重大案件查处职责。完善执法程序,规范自由裁量权,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执法经费财政保障制度,推动将交通运输执法机构纳入行政机构序列管理。积极推动跨部门联合执法。健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的移送标准和程序。


5.健全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体系。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研究建立企业安全生产分级监管机制。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建立由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构成的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严格落实《武汉市交通运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各行业分预案,完善多级响应机制,建设快速、有序、高效的专业化救援队伍。开展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普查)、检测、评估工作。


6.健全智慧交通管理体系。建设武汉交通云,对接“云端武汉”,支撑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武汉市综合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TOCC),积极引入民航、铁路、航运数据交换平台(EDI)等数据信息,建立涵盖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和城市交通等全方位的交通大数据系统,建成综合交通数据中心和三大业务平台(决策支持服务平台、日常监测与协调指挥平台、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智慧机场建设,依托物流交易所、航运交易所、海关监管中心、综合保税区等平台,不断完善综合交通信息系统,提升交通智慧化管理服务水平。利用大数据平台,开展交通需求侧管理研究。


7.健全交通运输人才保障体系。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加快推进全市交通运输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治理体系和运行管理模式,加强综合绩效考核。加强交通运输领域优秀拔尖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与建设。加强与国内外一流交通科研机构、专家、团队等交流合作,高起点建设武汉交通智库,为武汉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8.健全交通运输主体责任体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大力推进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主体责任、监管责任体系,强化责任追究,层层传导压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党治党工作格局。深化交通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创建,培育和树立行业先进典型。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振奋精神、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努力营造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


五、“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权责,抓好重大建设项目(见附件)、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落实。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强化交通运输与国土规划、环保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城市建设中涉及到交通设施用土、岸线、净空等审批时,应当征求交通主管部门意见。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及时把握交通运输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调整规划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交通发展、参与规划实施和共同做好监督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继续坚持“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交通建设融资模式,加大交通建设领域的开放合作力度,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紧跟国家发展战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积极向国家争取资金。进一步加大交通专项资金和财政性资金对交通运输公益性事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探索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投资、建设、养护和运营;不断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水平。


(三)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加快武汉与长沙、南昌等周边城市互联互通,不断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实现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与长三角、成渝城市群等协作联动。进一步密切与上海、重庆航运中心和沿江主要港口的联系,建立沿线港口合作机制,促进长江港口联动发展,高起点、高水平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亚欧国际铁路货运大通道、东盟国际大通道等国际贸易通道,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通运输国际合作新格局,提升武汉交通运输行业的枢纽地位和竞争力。


(四)争取各级政策支持。争取将相关交通重大项目尽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争取国家代发或者自发自还交通建设地方债券。争取国家“公交都市”等相关试点示范城市建设资金支持。争取国家提高航道整治、港口建设、长江沿线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城市环线等项目补助标准或者补助比例。争取国家支持武汉发展通用航空;支持武汉开通更多国际地区航线,并在航班时刻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争取省人民政府提高省燃油税增量部分转移支付比例。争取省人民政府统筹省道用地指标并承担建设、养护和管理费用。争取省人民政府提高航空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省级补助比例,完善《航空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奖励办法》。加大市级财政资金支持武汉交通建设力度。


附件 武汉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三五”重大建设项目一览表(详见正文)


附件:武政[2016]54号.pdf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angelgibson.com/rule/37848.html

本文关键词: 武汉市, 武政, 规范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