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政发〔2017〕2号《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延安市“十三五”信息化规划〉的通知》

浏览量:时间:2021-02-02 06:06:42

《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延安市“十三五”信息化规划〉的通知》










延政发〔2017〕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延安市“十三五”信息化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延安市人民政府

2017年1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延安市“十三五”信息化规划

第一章 总 则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陕西省《“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发展纲要(2013-2017年)》以及延安市《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2013-2017年)》等政策文件精神,在充分把握延安市信息化和信息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加快全市信息化建设,推动延安转型发展。

第一节 规划背景

信息化是世界各国家和地区推动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无人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经济,加速信息化步伐。发达国家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抢占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则希望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了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做出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扶持信息化服务产业发展”的部署,并相继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等文件。一系列重要举措的出台落实,提升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水平,2014年全国信息化发展指数为66.56,比2013年增长9.65%,高于同期GDP增速;信息网络建设受国家政策驱动效果明显,2014年网络就绪度指数为60.94,比2013年增长19.75%;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指数为69.38,增长4.6%,应用效益指数72.19,增长4.5%。在2015年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目的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加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旨在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实现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新的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十三五”信息化规划的制定实施,将推动中国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全面转型。

“十二五”以来,陕西省多措并举地推动信息化的发展,先后发布了《“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发展纲要(2013-2017)》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全省的信息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十二五”期间,全省信息化发展总体平稳,保持了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网络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全省光缆线路总长达到71万公里,4G网络覆盖全省所有县城城区和乡镇;智慧城市建设有序推进:西安、咸阳、渭南、延安、宝鸡跻身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之列;政务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以“两网四库三平台”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两化融合成效显著:西安-咸阳跻身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扶持两化融合项目200多个,培育80家典型示范企业;网络经济发展强劲,跨境电商在国际港务区规模迅速增长,多个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旅游业、金融业、物流业和农业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不断提升,西咸新区已成为国内大数据、云计算产业高地,多个部委数据中心项目及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相继落户。

延安市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历来是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2013-2017年)》、《关于加快建设<市级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推进“数字延安”建设工作的安排意见》等政策文件,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建设,使延安信息化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前列,为“智慧延安”的建成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部署,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计划的实施以及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计划的落实,为延安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延安信息化迎来重要的发展契机。

第二节 规划条件

延安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十二五”以来,延安市广播电视网、通信网和计算机网络建设步伐加快。截至2014年底,全市广电网络的县、乡镇覆盖率达100%;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4.1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82.5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139.13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30.25万户。通信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了上联省主干线网,下联县区分配网,空中卫星传播,地面微波覆盖的立体网络,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和电视,形成了覆盖全市的信息网络体系。

延安市政务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基本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了统一的传输网络、安全保障、运维管理、身份认证和备份恢复;建立了开放的技术架构、技术规范、应用接口和服务平台;建成了集中的机房环境、安全的数据存储和统一的互联网接入。目前该平台承载了62个平台应用及业务系统,整合迁移了市直13个单位的自建网络,托管了66个部门网站,为108个内网、93个外网单位提供了统一的网络传输服务。市级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的投运,为全面开展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两化融合逐步深入、成效显著。延安市已成功申报两化融合示范工程企业项目13个,落实资金755万元。洛川金延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延川巨龙枣业有限责任公司、志丹县保龙仓鲜活食品购销有限责任公司等两化融合项目已基本完成。志丹县鑫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吴起宝泽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志丹县兴农农副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延安市车村煤矿等一批两化融合项目正在实施。

社会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基本建成,区域卫生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数字城管”和社区服务等项目有序推进,全面提升了延安市在城市规划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了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协调发展。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建成3396个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和“12316”农业服务热线,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农业网络信息服务体系。2014年,延安农业信息网在全省市级农业网站群系统中信息发布数量位居前列。服务热线“12316”共接到群众来电咨询1350人次,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支持和服务。

延安市信息化发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各党政机关信息资源的公开、开发、共享和跨部门协同水平偏低;社会信息化整合和应用水平仍较低,信息技术推动社会发展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两化融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限制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不强,信息安全面临挑战。

“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纲要以及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为延安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延安市将立足本市实际,积极发挥信息化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引领作用,依据“互联网+工业”的理念,推动能源化工和非能化产业中生产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依据“互联网+农业”的理念,促进智能装备和电子商务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依据“互联网+服务业”的理念,加速信息化对传统服务业的全面渗透;依据“互联网+政务”的理念,用“平台战略”替换“孤岛模式”,用“数据资源”驱动“政务创新”、用“云网端”重构基础设施。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把握“互联网+”时代大融合、大变革的趋势,紧扣国家“丝绸之路”和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抢抓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计划等机遇,以全面进入信息社会,建设“智慧延安”为主线,加快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化在优政、便民、惠民中的应用,促进社会的创新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升级。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融合发展。积极探索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互联网创新要素对各行各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在“智慧延安”的整体框架下,实行统一规划和分类指导。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建设与强化管理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促进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城市与农村信息化协调发展。

资源共享、融合推进。促进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利用,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走集约、高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打破条块分割,消除信息孤岛,促进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更大范围的互动融合。

以人为本、普遍受益。把贴近百姓、服务百姓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基本点,把全社会普遍、长期受益作为信息化推进的根本宗旨,把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作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公平、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新体系。

保障安全、优化环境。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积极防御,综合防范,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不断完善网络安全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强化政策、标准、规范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建立文明、诚信、法治、安全的网络空间,促进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延安信息化形成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深入,信息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农村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以及信息产业初具规模的发展格局,成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并积极向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推进。全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达到0.8,迈进全省先进行列。

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实现省市直联宽带,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5T。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城市和农村家庭接入带宽分别达到50M和12M以上。全市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95%,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9%,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超过70%,4G基本覆盖城乡。三网融合基本实现,基于IPv6(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下一代互联网实现规模商用。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申请和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和推广工作。新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0户,两化融合示范项目30项。争创省级和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建成延安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

社会领域信息化广泛渗透。依托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部署智慧城市业务应用系统,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和城市公共服务等智慧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成以全面感知、广泛互联和智能应用为特征的智慧延安。

现代信息服务业初具规模。以延安大数据基地建设为契机,引进大数据产业链各环节的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进行大数据产业生态的培育,打造大数据软件开发与硬件制造、大数据基础设施服务、大数据分析处理服务、大数据交易服务等大数据核心产业链。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应用软件开发以及通信服务的融合创新和互动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到2020年,现代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56.54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14%以上。

第四节 主要任务

一、完善信息基础网络设施

(一)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演进,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融合快速发展格局。

(二)实施“宽带中国2025”专项行动,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光纤到楼入户,促进光纤在乡镇和行政村的延伸。

(三)统筹延安新区通信管道规划和铺设,实现管线的集约化建设。

(四)依托延安新区,打造承载智慧城市、两化融合、信息消费和电子政务等各项应用的基础环境,培育信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延安市智慧产业园。

二、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一)大力发展应用电子产品、工业软件、生产性信息服务,增强产品、网络与服务的垂直整合能力,加快提升电子基础产业和软件业的支撑服务水平。

(二)积极开展两化融合“六大专项工程”, 加快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延安市工业转型升级。

(三)重点支持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志丹县工业园区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统筹规划信息基础设施,共享基础信息资源,以信息技术打造两化融合示范园区。

(四)推动产业集群和智慧园区建设。依托延安市在石油、化工行业的整体优势,搭建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服务平台。以能化工业园为重点,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实现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监控和智能化管理,为创建省级和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奠定基础。

(五)继续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带动战略。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和新能源等重点行业,筛选一批发展前景好、影响力大、创新能力强、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作为全市“两化融合”重点示范企业,引领带动行业整体信息化,形成覆盖延安市主要产业和重点区域的全流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两化融合发展新格局。

三、加快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构建服务于农业生产、村务公开、财务管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等领域的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二)实施“数字城镇”示范项目,积极推进洛川县交口河镇、延川县永坪镇、宝塔区河庄坪镇试点建设。

(三)推动“互联网+”与精准扶贫跨界融合。探索延安“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资源扶贫,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产业扶贫,借助大数据进行信息扶贫。

(四)开展“互联网+农业”的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标准化推广、农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促进延安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和农业经营的网络化。

(五)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进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乡、村双向物流网络;建设农资农产品追溯系统,形成来源可追溯、责任可追究的信息追溯链。积极与全国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开设特色专区延安馆,通过联合营销、抱团发展等模式,有效提高地方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四、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一)实施延安市信息化基础资源整合工程,构建“智慧延安”信息资源承载平台。加快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与专有业务网络向延安市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的迁移。

(二)建立全市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等四大基础数据库。推进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联动协同,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的目标。

(三)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系统建设,建立延安市工程领域信息公开和信用系统,实现信息互通、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

五、加强社会信息化建设

(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快对城市管理、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和环境资源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深化“金盾工程”建设,建立城市综合防控体系,完成全市视频监控及联网传输平台、执法办案与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全市执法办案全面网络化,有效提升社会治安动态管控能力。

(三)全面建成延安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互通。继续大力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中小学接入远程教育系统。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积极开发红色数字文化资源。

(四)加快市、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及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信息化建设,以子长、安塞等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化为试点,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推广社会公共服务卡(居民健康卡),实现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一卡通。

六、推进服务业信息化建设

(一)依托延安市革命圣地、黄土风情和生态景观的特色旅游风光,打造集餐饮、购物、住宿、娱乐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品质。

(二)整合延安火车北站物流基地,依托物联网、GPS等现代技术,打造集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物流信息公共平台。

(三)推进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普遍应用。提升金融服务业、信息传输服务业、数字内容服务产业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发展水平。

七、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一)加强对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的安全保障和监管,严格执行涉密计算机备案管理制度,加强互联网涉密信息检查,规范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

(二)加强石油石化、油气管网、电力系统、交通运输、水利枢纽、城市设施等重要领域工业控制系统,以及物联网应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和管理。

(三)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变、容灾、抗毁能力,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建立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和容灾备份体系。

(四)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建立信息安全监督举报机制,制止和查处涉及网络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章信息化重点建设领域

第一节经济领域信息化

一、工业信息化

(一)建立统一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采用IaaS和SaaS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数据管理、CAD、CAE、CAM、PDM、OAS、ERP、CRM、EC、SCM等软件和信息系统服务,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二)支持信息技术在能源化工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应用,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链。加快数字油、煤、气、盐建设步伐,推进煤电、煤化、油化、盐化四大产业链的生产自动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提升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新兴建材等非能化产业中的应用,推进产品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鼓励企业开展网络采购和销售,加强供应链的协同运作。

(四)突出试点示范,引导和支持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的工业企业对接,鼓励传统企业发展个性化定制、众包、众筹等创新模式,形成更高效的业务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

二、农村农业信息化

(一)搭建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信息服务能力。实现“一网对农村、一站对农村、一卡对农村”的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综合设计和农产品市场监测分析,加强垂直区域、垂直产品价格行情、供需动态等信息的采集。充分利用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视讯平台、手机短信等有效方式,扩大信息覆盖面,促进信息进村入户,更好地服务现代延安农业发展。

(二)推动农业生产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监管中的应用。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公共服务平台,对农畜产品的生产过程、质量检测信息、市场流通各环节建立生产、流通档案,实现农产品安全溯源,提升延安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依托淘宝等专业网站和延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对洛川苹果、南泥湾蔬菜、延川红枣、延安小米、延安地椒羊肉等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包装和推广。鼓励营销企业、销售大户以及中介组织应用平台开展农产品销售。运用市场手段,整合线下农产品资源、建设农产品示范基地,对特色农产品生产进行全程管控。实现特色农产品的统一检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仓储、统一配送。逐步推进延安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打造延安农产品名优品牌。

三、服务业信息化

(一)鼓励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商、互联网企业之间展开合作,为个人、企业、政府提供包括语音、数据、视频、商务、运营等服务。

(二)推进安塞、吴起、富县、洛川、宝塔区等一批物流园区的建设。支持和鼓励物流企业运用RFID、GPS、物流追踪系统、电子订货系统、运输系统、仓库管理系统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物流服务水平,为延安商贸流通提供支撑。

(三)积极推动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和质量。

(四)整合延安特色休闲农业以及知名景区旅游资源、数字酒店、数字餐饮等配套服务信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技术,实现旅游管理数字化、服务智能化、体验个性化。学习借鉴“乌镇模式”,着力打造一批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并具有明确产业定位、特色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和社区。

第二节 政务领域信息化

(一)构建“智慧延安”信息资源承载平台,加快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与专有业务网络向延安市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的迁移,促进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努力将该平台打造成市级党政系统信息基础资源服务中心、全市应急平台指挥调度中心、全市智慧城市体验中心、全市网络安全动态监测实验中心,为建设“云上延安”提供全方位支撑。

(二)以政务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共享为目标,依托市级信息化基础资源服务平台,推动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和空间地理四大基础数据库与延安市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厘清数据共享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打通“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建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体系,促进基于基础信息资源和业务信息的社会大数据的应用,为建设“数字延安”奠定坚实基础。

(三)拓宽政府信息化应用范围。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以优先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为原则,推进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服务信息化,不断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以“智慧延安”信息资源承载平台为基础,深化跨部门应用,加强电子政务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协同应用,支撑党委决策指挥、统筹协调等工作。

(四)大力推进基层电子政务建设,逐渐实现市、区、县、乡、镇的信息共享,逐渐将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基层政府服务水平。

(五)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加快推进社会舆情监测平台的建设,形成对热点新闻、热点评论和网民投诉等舆情信息进行自动获取、分类和检测,进而形成报告等分析结果,为掌握群众思想,及时处理矛盾和正确引导舆论提供有效依据。

第三节 社会领域信息化

一、医疗信息化

(一)建成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实现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计划生育、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及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

(二)依托社会公共服务卡体系,构建市、县、镇、村四级智慧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系统对接、数据比对、一卡服务、远程医疗、医保核查等功能。

(三)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加快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传染病医疗信息系统建设。

(四)开展“智慧医疗”试点项目,加快市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试点工作,逐步实现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二、社区信息化

(一)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成“一站式”惠民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社保、医保、水电煤气、通信以及一卡通查询与缴费等公共事业服务,逐步拓展和深化社区服务内容。

(二)依托移动互联网以城市居民为中心,提供社区周边的服务、餐饮、购物信息,提供小区新闻、物业通知、物业缴费、物业保修等便民服务。

(三)以社区、机构、志愿者、家属的服务为依托,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推进延安市智慧养老建设。

三、智慧社保

(一)加快推进延安市“大社保”体系构建,全面推广社会公共服务卡,深化和拓展其社会服务功能,逐步实现公共服务领域的一卡多用。

(二)推动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和相关系统的全面整合、信息共享和智能化应用。

(三)开发延安市社保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和手机APP应用,使基础业务办理和信息查询更加便捷。

四、智慧城管和智慧应急

(一)深入推进延安市“数字城管”建设,加强城市网格化管理,建设完善县区、街镇的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拓展网格化管理在房管、水务、民防、质监、市容、社会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专业化应用。

(二)加强管理数据的分析和研判,健全发现问题和快速处理问题的工作机制。增设移动执法、监控探头和市民短信受理平台,增加信息收集的渠道,营造全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氛围。

(三)依托延安市社会应急联动与指挥平台,在各部门之间实现应急救助资源的共享。整合延安现有应急资源,全面收集信息并进行快速统计和分析,迅速进行指挥命令的部署和实施,提高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体系,提高城市应急处置水平。

第四节 文化领域信息化

(一)加强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四大传统优秀民俗文化品牌建设。鼓励开发具有延安文化特色的网络视频分享、视频直播(点播)等网络视听新业务和动漫产品,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试听内容云存储服务,强化网络视听内容的在线处理能力,推动民俗文化传播平台的信息化建设。

(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快推进以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化影院等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发展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保护延安黄土风情文化、打造精品文化产品等工程中的广泛应用,营造文明和谐的群众网络文化环境。

第四章重点工程

2016年至2020年,延安市将依托七大重点工程,实施34个项目,为构建智慧延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一) 延安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通过滚动投入、动态运作,加快推进延安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云计算、大数据平台设施的建设。协调解决基地建设中的网络基础设施、电力及土地问题,力争服务器100万台的运行。优先布局数据中心主机托管、灾备等传统数据中心服务、公共云计算服务、大数据分析和交易服务,促进数据资源在延安的汇集、存储、就地分析、交易及应用。

(二)“智慧延安”一期项目

由市电子政务办牵头,落实延安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人口库、法人库、空间地理信息库、宏观经济库和视频资源共享库。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实现部分同城容灾。改善民生与社会治理服务,开展两个试点社区综治民生服务系统建设,整合子长、安塞、交口河镇等社区管理系统。依托道路交通监控系统建设城区交通诱导与指挥调动系统,重点解决医院、火车站、学校等特殊场所的拥堵问题,提升城市形象;建设市民健康档案,实现试点医院网上挂号、远程诊疗会诊,实现重大病网上专家会诊、远程医治指导。建设中小学远程教育平台,整合教育专网与电子政务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建设以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行业的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实现安全生产的精细化、网络化、专业化管理。建设延安市企业信用监管综合服务系统,实现企业信用信息资源互通共享、信用监督全覆盖。

(三)宽带延安光网城市建设工程

建设4G基站2600处,3G基站1200处。建设光缆线路15000公里,OTN系统32套,分组设备1490套。建设宽带接入小区1200个,建设大客户接入2400条。购买营业用房34处,县区及新城组合枢纽楼13处。

(四)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工程

建设无线宽带网络配套工程,共计建设5108个基站,其中新建站1335个,共享改造站3773个。

(五)延安4G网络建设工程

新建4G基站1800余处,新建小区宽带入户25万户,新建专线2500条。

(六)延安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工程

对全市符合电信普遍服务补偿的2385个行政村(含已通宽带、接入能力在12Mbps以下的1271个行政村及对未通宽带且距离临近光节点在20公里以内的行政村1114个)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农村电子商务对宽带网络建设的需求。

(七)延安至西安直联点工程

该工程是建设延安大数据产业基地的配套工程,为满足100万台服务运行需建设和改造扩容直联点带宽,电信投资大约23亿将数据出口直联西安国家级网络骨干节点,联通、移动分别投资100亿、18亿左右在延安建设新的骨干网节点。

第二节 两化融合重点工程



(一)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在油气田矿山数字化、生产制造数字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和信息化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扶持20家左右的规模较大、效益良好且具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典型两化融合企业,开展示范工程。规划实施30项左右的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加强信息化经验交流和先进模式的推广,带动全市两化融合发展。

(二)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程

依托延安市在石油、化工行业的整体优势,逐步建成省级石油化工两化融合试验区。加快油气生产过程的远程监测、监控及油气田、管道的数字化建设。在能源化工领域,实现流程控制、故障诊断的智能化。鼓励企业在现有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管理等单一系统应用基础上,推动企业各系统间的集成,实现企业数据的集成和共享。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为中小企业提供办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信息检索和发布、企业邮箱等个性化定制服务,提高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公共物流服务等多个环节的工作效率,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门槛。

(四)矿山信息化生产系统

建设地质信息系统、矿体三维模型展示系统、地测地理信息系统、采矿技术、计划、设计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工业电视监视系统、井下通风及风机监测系统、井下人员定位和管理系统、井下采矿实况仿真监视系统、矿压监测与分析系统、水文监测与分析系统、矿井火灾束管监测系统、输配电地理信息系统、智能化矿井通防系统、给排水地理信息系统、综合管线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设备及物资、资产管理系统、矿山生产成本管理系统、系统集成平台建设、矿山综合管理系统等。

(五)天然气管网安全与信息化远控系统

远控系统可以监测站内液体液位或进站压力、泵组工作状态、出站流量、出站压力等,可以支持泵启动设备手动控制、自动控制、远程控制泵组的启停,实现泵站无人值守,可以监测燃气浓度、流量、压力,监测系统电源状态(市电供电、电池供电),可以支持各种监测信息、控制信息、报警信息、操作信息的存储和历史记录查询,生成各种数据报表及数据曲线。通过远控系统对天然气管网进行监控,可以在线实时准确的掌握各天然气监控站的运行现状,完成紧急情况下的报警,实现对天然气监控站进行整体集中的管理,便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全面实现企业信息化奠定基础。

(六)LNG(液化天然气)电子商务网络与信息交易平台

采用全程电子交易的方式,实现了LNG交易交收的全程电子化。交易商只需登录交易客户端进行相应操作,即可完成商品的交易和交收。采用集中交收和提前交收相结合的交收方式,降低行业物流成本。不设立交收仓库,买卖双方自主选择交收对手,以买方自提或者卖方配送的方式,实现点对点的物流对接,杜绝迂回运输。实现第三方监管机制,减少违约事件发生。

第三节 社会信息化重点工程

(一)社会公共服务卡工程

积极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社会公共服务“一卡通”应用,将“政府公共服务、社会服务、金融消费”三大功能集中于社会公共服务卡,逐步实现一卡多用。市民凭借该卡可以实现各应用领域的身份认证和小额金融支付,享受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社会服务、社区服务、公共事业缴费、交通、消费等多领域的跨部门、跨行业服务。延安市工信委和卫生局为主要规划单位,以区域发卡为主,重点人群和医院发卡为补充,三年内实现居民人手一张社会公共服务卡。

(二)“智慧医疗”试点项目

建立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促进居民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共享,充分实现患者的一站式就诊导航、个人健康档案管理等服务。采用试点先行原则,选择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子长县人民医院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的医院开展“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试点”工作,结合居民社会公共服务卡,逐步推进全市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三)基于北斗的延安120急救指挥综合服务系统项目

在市工信委的指导下,开展基于北斗的120急救指挥系统试点建设。建立统一指挥、规划、调度的平台互动和信息共享、实时机动、功能完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强的急救网络。实时获取各类资源位置信息、远程视频指挥、全程数据存储等,满足人民群众和急救部门对急救信息化的要求和服务。以北斗卫星应用为契机,将延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急救典范城市。

(四)延安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二级指挥平台系统

完善监督和应急指挥体系,依托延安市数字城市管理平台,结合宝塔区城市管理实际需求,建设延安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二级指挥平台。

(五)延安市违法建设监测管理系统

在现有的延安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上,通过数据扩充、添加时间属性以及数据重组,实现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到具备为违法建设监测管理服务的地理空间数据升级。



第四节 “三农”信息化重点工程

(一)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资源,构建涉及农业咨询、政策咨询、农保服务等面向新型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农民通过平台获取技术咨询、远程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村务公开等综合信息服务。

(二)农业生产管理平台

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为支撑,建立农业生产管理平台,实现农产品溯源管理和全程监控,推动农产品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依托延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立物联网和精准农业试点,探索信息化在农业资源环境监测、生产过程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物流等方面的推广应用。着力打造延安“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的品牌模式。

(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由延安市电子商务协会牵头,搭建延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积极谋划“农副产品上网”工程。上线销售洛川苹果、延川红枣等延安特色农产品,并逐步推出剪纸、农民画等特色手工艺品。引入专业运营公司进行品牌包装和营销推广,提升延安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加强与农业生产管理平台的对接,及时发布农产品生产动态信息,实现相关农产品网上推介展览功能。加强与市场的同步对接,实时发布销售市场行情的动态信息和供求信息,实现产销信息对接。加强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农产品包装和运销标准化、品牌化,促进延安名优产品的网上交易。

(四)数字化城镇示范工程

积极推进省级数字化城镇试点建设,培育5个重点试点镇,促进人口管理、办公自动化和农副产品网上交易,完善城镇功能。

第五节 电子政务重大工程

(一)延安市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资源整合工程

加快各部门已建业务向综合服务中心的迁移,新建业务应用系统基于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与部署,加快促进各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

(二)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工程

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系统建设,建立延安市工程领域信息公开和信用系统,建设市级信息公开共享专栏, 重点公布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城乡建设和管理重大事项以及信用信息等,突出对不良行为信息的披露,逐步实现对工程建设各类信息的全覆盖。

(三)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

建成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和空间地理四大基础数据库,实时对数据的查询、分析、修改和完善。

(四)延安工业云大数据建设工程

构建延安市工业云大数据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营销过程中应用延安市工业云大数据服务平台,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依托该平台,推动大数据在工业行业管理和经济运行中的应用,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实现产品、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提高行业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

第六节 信息产业培育工程

(一)延安大数据产业培育工程

围绕延安市大数据中心建设及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引进国内龙头企业,配套发展与大数据关联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满足延安本地大数据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承接智能终端制造业向内陆西部地区转移的项目,逐步发展成为辐射至陕西乃至周边省份的大数据硬件生产基地。依托阿里巴巴等企业,培育电子商务、大数据物流应用市场。结合延安新区建设,促进大数据在电子政务、智慧城市、智慧民生中的应用。围绕延安及陕西现有产业结构特点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优先培育智慧农业、数字油田等大数据应用。

(二)延安市信息产业园

以延安市新区为基础,建设延安市信息产业园。以发展信息产业和打造智慧应用体系为主导,整合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应急指挥大厅、视频会议、政务服务大厅、信息化成果体验中心等资源,涵盖智慧城市、两化融合、信息消费、电子政务等各项应用,建立智慧延安应用平台。以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支撑,提升跨行业和跨部门数据的分析整合能力,带动政府决策、公共服务和传统行业的转型发展。

(三)新区农产品物流园区

新区农产品物流园区位于延安新区与北过境路连接线交汇处,主要包括陕北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展览展示区、农产品交易区、仓储区、加工配送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农产品检疫检测、市场交易综合配套服务区等。园区建成后,将成为西北地区功能最完善、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农产品物流园区,极大促进陕北乃至陕甘宁蒙晋地区的农产品销售,带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四)延安智慧旅游体系

由市旅游局牵头,在宝塔区构建延安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智慧旅游新业态服务三大体系,并建设公众信息服务平台、旅游企业营销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拓展智慧旅游新业态,重点建设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交通等应用项目。

(五)新区云计算大数据中心

在新区成立云计算产业园陕西总部,建立中心总部园区。包含研发中心、数通设备的生产制造基地、一个T3级别的中心机房、2万个核心服务器群、云控制和云服务机房等设施。中心建成后,将为延安市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并实现3000多人的就业。

(六)延安洛川苹果全国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是商务部批准的全国惟一的苹果产地批发市场。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将全国的果商吸引到平台进行采购,实现洛川苹果“卖全国”的构想,并带动洛川苹果的标准化生产、智慧果园的建设及品牌的打造。延安洛川苹果全国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新农合集团负责,总投资5亿元。

第七节 信息安全重点工程

(一)建立工业控制系

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工业控制系统,加强对石油化工、油气管网、电力系统、交通运输、水利枢纽、城市设施等重要领域关键生产设备运行状况的控制,抵御信息网络所面临的病毒、木马、入侵攻击、拒绝服务等安全威胁。实现工业控制系统的“可发现、可防范、可替代”的目标。以陕西中烟延安卷烟厂和延安能化集团为主要试点,进而建立包含延安市主要企业的工业控制系统。

(二)容灾备份工程

根据国家《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建立“两地三中心”的容灾备份模式,实现对电子政务重要数据在异地灾备中心的可靠备份和安全保存。对关键业务系统达到实时应用和数据传输与更新、业务自动切换,保证区域性灾难发生时,业务的实时性和连续性。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一)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全市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归口管理和监督职能,协调各级各部门推进延安市信息化工作。建立健全跨行业、跨部门信息化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制定、信息安全保障等工作的统筹指导。

(二)成立延安市信息化工程研究院。该研究院将聘请数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西安高校骨干研究人员作为核心团队,承担延安市信息化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的咨询和评估工作。

(三)市县两级政府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谋划和推动“十三五”信息规划落实及重点工程实施。明确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事权关系,形成分工合理、权责明确、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第二节 加大扶持力度

(一)市县两级财政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资力度,设立市级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对信息化项目资金管理按照《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文件执行。

(二)加大信息化建设相关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和陕西省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扶持资金,帮助企业用活、用好各类优惠政策,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三)改善投融资环境,加快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项目的PPP模式管理办法。引导具有管理、技术和资金优势的企业、社会机构,参与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和提供运行维护服务。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集合信贷业务,为中小IT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服务。

第三节强化人才培养

(一)加强基础性人才建设,大力实施全民信息技能培训工程,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中专等技校为重点,鼓励各类专业人才掌握信息技术。

(二)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围绕延安市信息化建设重点领域的需要,重点引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等领域的高级技术专业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家属安置、住房公寓等优惠措施。

(三)建设党员干部在线学习教育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互联网和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增强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的信息化安全意识和应用技能,提升领导信息化建设的决策能力。

第四节 保障信息安全

(一)强化顶层设计和工作协调机制建设,加强分级、分层、分域管理,明确划分基础网络、业务系统和信息内容的安全责任。

(二)通过组织管理、政策法规、技术和设施以及信息安全专业骨干队伍建设,提升安全防护能力、隐患检测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安全对抗能力,抓好政府门户网站“五防”工作,加强重要系统和重要信息的安全漏洞分析评估。

(三)完善网络信用体系,加快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和密码保障工作,规划电子认证服务,大力发展身份认证、网站认证和电子签名等网络信息安全服务,强化重点领域和重要系统安全保障,建立安全可信的生产、运行和消费环境。



附件.doc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angelgibson.com/rule/100236.html

本文关键词:延安市

最新政策